艺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在行动!PACC被授予“上海市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称号

创建时间 2022/07/21  张怡怡   浏览次数:   返回

  党的十九大以来,上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为全面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调动本市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传播正能量、形成感召力、营造好氛围,经单位推荐、专家评审,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决定,授予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等50个集体“上海市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称号。


扶人扶智扶志

上海大学精准帮扶案例典型项目

      

      十三五期间,依托国家文旅部授予的“上海大学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平台,发挥上海大学艺术学科群的特色优势,通过非遗传承助力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国家战略任务的实施,强化高校知识力量赋能青海果洛乡村振兴能级提升。六年来,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简称PACC)作为帮扶主体机构,紧紧围绕着国家教育部、文旅部、人社部三部委共同发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作为精准帮扶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振兴、非遗活态传承的系列工作抓手。以带动果洛传统工艺行业振兴、民间文化繁荣发展、非遗传承兴旺有序为工作目标,采取“果洛非遗传承人能力培养帮扶”“果洛非遗产品增收帮扶”“果洛非遗品牌文化提质增效帮扶”三条路径,帮助果洛传承人和贫困户获得订单,达到扶贫增收。开展工作以来,共有300余位师生及合作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了创新设计、手工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品牌传播等专业的优势特色和社会服务能力。

      工作站在高原牧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获得广泛的社会肯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取得的成效获2020文旅部非遗司、国务院扶贫办指导的“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荣誉称号;PACC主任金江波教授获2021民进上海市委“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等。


创意赋能

长三角地区美丽乡村重塑计划


      2014-2016年,PACC为浙江省玉环县、天台县进行规划设计。天台县张思村借助项目成果,获建设部、文化部及财政部授予传统文化村落称号。将公共艺术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切入口,引入文创产业推进机制,如举办龙溪乡山里村“美丽乡村动漫文化节”、大鹿岛“青年创客在行动计划”等,推进老城区升级保护和弘扬乡村民俗文化,实现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此外,在浙江省三门县助力横渡美术馆筹建及艺术展览策划,帮助当地建立艺术乡建生态。

  2016-2018年,PACC领衔打造的“莫干山公共艺术乡村创客基地”在浙江德清成立,广泛引入教育资源进入乡村建设,形成全国乡村公共艺术联合体。举办“一竹一世界”国际竹创意设计工作营系列、乡村非遗手工艺创意作坊、莫干山国际公共艺术创意园、上海美术学院莫干山硕博工作站、首届莫干山国际民宿艺术节、“长江上下·公共艺术国际行动计划”莫干山创作活动等。同时引入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启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教学班,围绕乡村传统工艺振兴展开驻地研发,将莫干山文旅资源转化为创意成果,获得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助力莫干山成功申报“国际旅游度假区”,并获中国住建部、财政部、文旅部的首批“特色小镇”试点建设计划。


以美为媒

艺术服务上海乡村振兴


     2016-2020年,PACC为上海郊县的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从村落规划及艺术创作介入,为崇明新河井亭村、崇明建设镇虹桥村、松江打铁村、宝山高境镇、青浦打铁村、奉贤吴弄村等提供艺术服务,以美为媒,促进城市乡村共同发展。其中多家村落入选上海市第三批、第四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此外,PACC为乡村非遗传统工艺提供创新转化设计服务,为金山农民画、嘉定徐行草编等非遗传承人提供培训及研发服务,特邀设计师团队进行作品研发,提供展览展示及传播服务,为2019进博会的“江南乡村·非遗与老字号跨界”板块提供策展设计。


文化复兴

非遗手工艺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2018-2020年,中心围绕非遗保护传承及助力精准扶贫,为中西部贫困地区提供外部资源需求导入,帮扶青海果洛、四川阿坝、贵州赤水、新疆喀什,通过牦牛绒编织技艺、藏银锻造、赤水竹编等传统工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扶贫,事迹获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称号。扶贫路径为“非遗研培教学+设计师、时尚品牌、老字号企业助力非遗扶贫+博览会和扶贫销售点”模式,从“教学、创新、销售”三位一体展开工作,为当地传承人获得很好的收益。目前已举办11次整建制非遗扶贫教学班,培训乡村贫困传承人290人,创作传统工艺新作品300多件。同时邀请时尚品牌和老字号企业6家与传承人合作研发,比如澄城刺绣和森马合作的米奇新年系列,让传承人直接收入2.5万创作版权,对澄城刺绣曝光宣传超过3500万。此外设立扶贫销售点2个,举办展览30余次,其中联合主办的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特设“非遗扶贫板块”,为乡村贫困扶贫地区每年销售金额超过50余万。


美好中国梦

内蒙古明水河镇西口村的彩绘乡建


       2020-2021年,中心在国家文旅部产业发展司支持下,组织研究生及导师团队赴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所辖明水河镇西口村进行“美丽乡村墙体彩绘”,围绕内蒙古乡村独特的自然人文风貌,创作“西口十八景”“迈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艺术让生活更美好”三个恢弘巨幅乡村彩绘长卷。墙绘获得了广大乡村群众的高度赞扬,营造了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吸引网红达人前来打卡。此后中心为西口村“梦想乐园”幸福院民宿进行彩绘,完成“印象阿尔山”“印象草原”主题墙绘,用创意点燃乡村文旅。此外中心在中国乡村进行广泛的彩绘创作,目前已完成的有宁波中岙村、台州横渡镇等乡村彩绘。


对口帮扶的案例也受到了许多媒体的关注



未来

不忘初心 励志前行


     深耕对口帮扶,久久为功,继续推进“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重点发挥上海“大平台”“大市场”功能,成为非遗产品的消费市场,完善“非遗培训 + 设计师、时尚品牌、老字号企业助力非遗扶贫 + 博览会和扶贫销售点”多元探索。

     将对口帮扶经验推广复制,应用于上海大学其他中西部对口帮扶地区。十三五期间,上海大学对贵州遵义、四川阿坝、新疆喀什的贫困地区建立帮扶关系,培训一批从事传统工艺的乡村带头人,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产品。在此基础上,上海大学将继续发挥高校非遗帮扶模式,为这三个地区的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高校力量。

    帮扶反哺学科建设,为国家目前急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和专业筹备提供坚实基础。果洛工作站为高校的人文艺术学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资源,目前师生以此所展开的研究课题、学术论文、创作实践已初具规模。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上海大学目前正在筹建非遗相关学科和专业,对帮扶工作提供进一步学术支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做出努力。

转自: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上一条: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黄有方一行来我校调研交流
下一条:数字经济与管理成果:践行负责任创新理念 完善数字经济治理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