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7日,由孙伟平教授主持的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工智能前沿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举行开题研讨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毛泽东邓小平研究》曹泳鑫常务副主编、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成素梅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部长李伦教授等专家组成员通过视频方式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由上海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仁富主持。
上海大学文科处副处长孙秀林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他对给予该项目关心、支持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向以孙伟平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表示祝贺。孙秀林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人工智能研究是上海大学未来新学科建设布局中非常重要的生长点。本项目研究为上海大学新学科、跨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他指出,孙伟平教授在人工智能哲学研究领域耕耘多年,取得了丰硕成果;本项目的研究成员汇集了活跃于国内相关领域的一线学者,前期积累坚实深厚,研究梯队优势明显。希望课题组能团结协作、刻苦攻关,按时高质量完成项目,学校及相关单位将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专家组听取了首席专家孙伟平教授对该课题的研究思路、总体框架,研究方法、拟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等基本情况的汇报。五位子课题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闫坤如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肖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副教授、上海大学周丽昀教授、上海大学王天恩教授分别汇报了五个子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与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在课题开展过程遇到的种种困难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为课题组提出了很多积极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上海社会科学院《毛泽东邓小平研究》常务副主编曹泳鑫研究员认为,“人工智能前沿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比较突出,前期学术成果较为丰富,研究思路比较清晰。他认为课题研究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要注意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第二,研究中要回应现实问题;第三,建议采取“点”(前沿问题)与“面”(基础问题)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第四,密切关注智能时代资本主义的现实批判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指出,课题有几个突出的优点,即定位准、视域广、梳理全、思路清,且五个子课题设置合理。他认为,本课题的研究要强化三种意识:一是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人工智能;二是要紧跟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深入到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最前沿;三是要抓住当代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深入研究智能社会的图景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交往、国家治理、文明形态等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欧阳康教授希望本课题将来形成的研究成果,一是要推进人类超越自己在认知、行为、思维和决策等方面的极限,推动人类更好地应对更加不确定的世界;二是要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推进国家和省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三是要参与到人类新文明形态的构建中,使人工智能的发展服从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研究员充分肯定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指出当代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数据驱动的,而人文社会科学或者哲学工作者对其前沿问题进行研究,是它的应有之义。他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应在哲学认识论层面对包括机器思维、机器学习甚至机器情感等在内的一些人工智能的前沿问题有所探讨;第二,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怀社会、关注文明走向的特点,找到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深入研究机器与人的关系问题,积极回应具有重大现实价值的问题;第三,从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出发,深入了解企业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价值,关注人工智能价值选择的文化背景。此外,还要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哲学研究,给出自己的答案或方案。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哲学分析》主编成素梅研究员认为,本课题论证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打开了;二是课题的五个子课题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对于课题的研究,程素梅研究员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把握证实、补充、发展和创新四个要点。课题的研究应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证实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论断仍具有生命力;应研究人工智能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来的内容或体系的哪些部分应有怎样的补充和扩展;应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智能时代新的理论形态。第二,应从文明的角度来理解人工智能,这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会更容易一些。智能文明带来的问题不能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下讨论,要跳出工业文明的框架,从智能文明的角度来看待人工智能的前沿问题,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重新评判人工智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马克思当年的远见卓识挖掘出来。第三,人工智能最前沿的问题是人机关系的改变,这也是本课题的难点之一。人机融合是未来人机关系的发展趋势,它要比人机合作给人类带来的冲击大得多。最后,程素梅研究员希望课题的研究,一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约束机制,二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三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出好的建议。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部长李伦教授认为,课题的选题、设计、研究方法、理论旨趣等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和中国特色,尤其是该课题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研究人工智能的前沿问题,这不仅在国内尚且阙如,国际上依然是空白。该课题的研究采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智能科技的双重视角,不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对人工智能的若干前沿性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也从人工智能的视角,考察人工智能的一些前沿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成了什么新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创建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如何在课题的研究中贯穿这种双重视角,这既是课题组面临的理论挑战,也是学界期待看到课题组完成的学术贡献。另外,李伦教授认为,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其中历史唯物主义仍旧是关键的理论环节。因此,在整个课题内容安排中如何处理这一关键点,值得进一步思考。
最后,在专家组组长欧阳康教授主持下,评审组专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该课题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一些前沿性问题开展研究,并对这些前沿性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应,用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话语体系主动回应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世界、特别是改变世界的功能,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构建面向智能时代的新形态。该课题的定位准、视域广、梳理全、思路清、设计新,且五个子课题的设置合理,相信经过课题组的努力,一定能够产生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