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自信力与传播力——国际儒学论坛在温哥华举行

创建时间 2018/09/19  杨潇   浏览次数:   返回

8月30日至31日,以"中华文明的自信力与传播力"为主题的国际儒学论坛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本次会议由国际儒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nfucian Association)、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Culture Regeneration Research Society)、上海大学"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课题组、陕西师范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4家单位联合主办。
参加会议的有美国著名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 Ames)教授、著名新儒家代表成中英教授,以及来自韩国、摩洛哥、秘鲁、印度尼西亚、中国大陆、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专家学者。加拿大联邦国会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分别派代表出席祝贺会议召开。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孔玮玮、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牛喜平、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董事会主席何乃杰以及学者代表在开幕式上致词。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明如何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提供智慧和启示?是否存在一种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共同理念和价值观?在为期2天的"文明对话"里,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针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
文化自信论争与中国文化内核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讨论中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精神内核问题被摆了在首位。此次会议上多位学者会针对中国文化自信问题发表观点。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发表题为"中国文化的创造力与再生力:自信之源、传播之基"的主题演讲,主张中国文化的自信不仅要以包容的心态学习西方文化,同时也要学会自我更新,把自身体会到的真善美价值与西方世界分享。
 

会议现场合影
 
美国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homas Ames)教授从比较哲学的路径出发,作了题为"儒学宗教感:人能弘道,圣人能继天立极"的演讲,认为中国文化研究与传播最大的问题是过多使用了西方的理论,这导致许多人对中国文化不自信。中国儒家的内部存有宗教感,天人合一不仅是追求一种和谐的秩序,更是一种优化的过程。
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长梁燕城先生也从比较哲学的视角发表观点,作了题为"仁与信:孔子与马丁路德"的演讲,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是思考人与他者共在的生活世界,主张人性本善的逻辑起点。
此次会议邀请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学者从域外视角来观察中国文化的价值是一大亮点。来自摩洛哥、秘鲁、印度尼西亚、韩国的教授分别对儒家哲学与西方文化对话进行了思考,例如秘鲁伊三大学(Esan University)教授约翰·文森特(Johnny Vicente)认为新儒家所提出的和谐观念至关重要,尤其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促进世界更广泛的和谐。在本次论坛上,与会学者从儒家、道家、周易、墨家以及宋明理学等角度展开了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切磋研讨。
 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与多元思潮
当代中国正处于多元文化与思潮交叠时期,许多学者对当代中国文化价值与多元文化碰撞热烈讨论。针对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问题,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许正林认为当代中国文化在本质上绝不是迎合西方,成为西方价值的仆人,或者让中国成为西方普世价值的翻版和实验平台;更不是宣传大国沙文主义文化,去傲视发展中国家进而建立文化霸权。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应该是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彰显中华民族的品格力量,全方位地创造与传播中国的当代文化,使其促进人类文化共同良性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荆学民进一步提出:"中国当下社会仍然处于文化迷茫阶段,各种文化多元并存、交错对接,使人们陷入文化选择的迷茫之中。综合考量,应当坚定不移地选择立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现代性文化。"
社会转型与文化融合引发在座学者们的热烈讨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践、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崇选和荣跃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勇、吉林大学教授梁玉水、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继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入手,深入探讨了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跨文化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引起与会学者的普遍关注和讨论,北京大学教授程曼丽在会上指出,当前中国在对外包括文化传播当中对欧美地区了解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解决。
武汉大学教授单波以"价值观念的跨文化理解:以‘谦虚’为例"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在东西方交往密切的全球化时代,价值观念的跨文化理解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譬如,源自中国的"谦虚"价值观念就在西方心理学领域经历过被发现、被争论、被理解又被误解的过程。
 "命运共同体"是本次会议与会者讨论的热词,到底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它是一种价值共同体,还是利益共同体?浙江大学教授吴飞认为人类首先建立一种与他者共在的理念,并努力发展共情的关爱,如此有利于解决全球传播中"对空言说"的传播困境,成就"人类命运共同体"。厦门大学教授谢清果认为,文明共存应当超越文明优越,不强调自己的文明优越感,与其它文明应该是共存的状态。印度尼西亚《新报》的李卓辉先生提倡中国文化需要与伊斯兰教对话。香港亚太研究中心教授郑海麟认为,建构一个新的文明体系,并且内化为每个人的行为模式,这个是非常大的工程,而且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田辰山以"新世纪儒家视野下的‘一带一路’"为题发表演讲,认为新世纪扭转人类生存危机的局面正需要儒家文化视野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这种大方略。(上海大学"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课题组供稿
 
许正林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xzhlsh@126.com
张立刚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ganglizhang@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编号:16ZDA219)阶段性成果
 

上一条: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屈文生一行来我处调研
下一条:王天恩、计迎春两位教授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文章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