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召开长三角新文科协同创新论坛

创建时间 2021/09/30  张怡怡   浏览次数:   返回

9月25日,长三角新文科协同创新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总秘书处指导,上海大学主办。来自长三角地区高校的八十余位领导及专家参加了论坛,论坛由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人文社科处处长曾军主持。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在致辞中表示,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全面贯彻落实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新文科教育改革实践,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是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使命。近年来,上海大学在人文社科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重大项目、科研获奖、高端论著、艺术创作以及智库平台建设都取得显著成绩。面向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学校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内涵与发展路径,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上,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积极打造“城市社会治理”、“考古与文保”、“新海派文化”、“艺术技术”和“数字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五大阵地”建设。上海大学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推进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的同时,落实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打造区域社科协同建设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开放新高地和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提供有益的探索,为率先形成长三角社科协同发展新格局做出贡献。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海洋在致辞中讲到,在一市三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长三角区域从多个层面构建了教育协同机制,并且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高等学校面向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打造多类型教育协同联盟,形成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次论坛以“长三角新文科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研讨”为主题,明确了“新文科、新发展、新评价”三个主题词,这是当前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新文科”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间的存在着矛盾问题,“新发展”意味着高校文科发展应更加重视新技术手段、采用新研究方法、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新评价”代表着一种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符合人文社科特点和规律、具有长效约束力及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亟待构建。黄院长表示,期待各位与会嘉宾围绕三个主题词,为破解文科发展难题、开拓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新局面贡献真知灼见,也期待长三角高校在新文科协同创新发展机制上率先实现突破,为全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F84F


在主题报告环节,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顾东辉以“大学文科科研管理部门的多元角色”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他认为大学文科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着多重角色,就基本任务而言,“对上”是工作任务的落实载体、基层信息的反馈主体、优化建议的提出机构;“对下”是工作任务的推进部门,科研事务的助力组织和使能主体;“左右”是联动文科科研共进的兄弟单位;“本质”是“助人自助、促境美好”的服务性管理部门。就拓展任务而言,大学文科科研管理部门在大学维度方面,要厚实大学特性,助力“以本为本”,促进立德树人,促进本科生成长;在文科维度方面,要超越文科场域,促进问题导向的文社理工医的融汇,兼顾自我增能与助人自助;在科研维度方面,要形成溢出科研效应,反哺教学,服务社会;在管理维度方面,要延展管理效果,助力二级单位和文科教师开展理论原创、文化传承、社会服务、队伍培养、特色打造等工作,协助其他主体部门了解文科问题、优化文科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推进文科发展计划等;在部门维度方面,要从行政到管理、从职业到事业、从组织到团队、从行动到协同,全面提升部门效能。

11BF1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周江洪以“交叉融合背景下文科发展路径之思考”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随着研究范式的转型和研究对象的扩张,文科数字化转型和四元空间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当代中国理论体系、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需求越来越迫切。以图书馆为代表的文献、以数据库为代表的基建应逐步过渡到以文献、数据库、高校智库、文科实验室为代表的“文科新基建”,并且推动科研平台的时代过渡,革新文科体制机制,在学科建制的学科槽之间实现知识互鉴、方法迁移,进而产生新方向、创造新方法、构建新学派、培养新学者。未来要形成“古今汇通、东西互动、中外相知、文理交融”的文科发展路径,贯通时间和空间的基本观察视角,以领域为切入点,以交叉为手段,构建领域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再生。

2BD78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以“质量与贡献导向的文科科研评价改革:症结及展望”为题做了发言,他表示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文科科研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要求更为迫切,可以从五个方面优化评价方式:坚持分类评价,针对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类型,不同教师岗位类别制定不同评价指标;健全综合评价,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进行全方位评价;探索多元评价,建立针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以及决策咨询报告的评价机制;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重点考核论文、著作、决策咨询报告等代表性成果的政治立场、理论创新、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完善同行评价,突出同行专家在科研评价中的主导地位,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坚持专家意见为主、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28467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范体军作了题为“理工科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困境与思考”的发言,他提出面对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球新技术变革、新文科建设要求的挑战和机遇,要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强化思想价值引领,育新时代文科人才;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对接国家地区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聚焦特色研究领域;形成研究新增长点,打造华理文科品牌。在立德树人育人育才方面,要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加强前沿理论传播、增进社会现实理解、提升人文内涵修养,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人;在专业交叉融合探索方面,要新设交叉融合本科双学士学位,改造升级原文科专业,发展文科新兴专业;在科研发展方面,要强化基础和前沿理论研究,建构中国特色理论话语体系,提升学术及社会影响力;做实做强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全力承担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交叉团队,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重大成果。

322F9


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浦徐进以“行业特色理工科大学文科科研发展路径的思考与探索”为题做了发言,他表示,在未来江南大学文科将依托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行业特色高校文科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的机制创新与实践”,加强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推进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发展。组建若干个跨学科科研团队,强化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间的协同,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推动学科之间的融合。开展跨学科研究能力培训,构建系列模块组成的文科新教师“学术启航”培训体系,完善入职教师培养,开展入职教坛,实施骨干教师研修,潜能教师提升等培训计划。构建跨学科研究激励机制,设立校内交叉科学基金课题,举办文科青年学术沙龙,加强教师间交流互动,发现潜在的学术生长点。

279B9


安徽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陈义平聚焦“新文科的生命力与交叉创新平台的打造” 进行发言,他梳理了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文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文科发展前景,认为新文科建设的生命力对高校来说,就是要面向新科技发展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为根本,构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五位一体”的新文科建设的大格局,才能将新文科在高校深深扎根、在经济社会主战场深深扎根,进而枝繁叶茂,推动文科的大发展。科研管理视角的新文科建设,应该是树立大格局意识,要在大格局中谋划,并努力推动交叉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落实新文科理念。

28F73


中国知网产品副总监肖洪聚焦“基于文献出版传播大数据的社会科学评价的知网探索与实践”进行了交流,他表示,中国知网所拥有的数据资源能够为学术评价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在学术评价方面,需要科学认识每一个量化指标的作用和局限性以合理使用。未来,中国知网将适应“破五唯”要求,在学术评价的精准性和预测性等方面,开展更多研究推出更好的服务。

2A769


上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王刚以“新文科和新工科的上大实践:五五战略介绍”为题作了分享。他介绍,上海大学的使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栋梁;上海大学的愿景是建成与上海城市地位相匹配、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大学将以国家战略为导向聚焦优势学科发展、以交叉融合为手段推动学科特色发展、以重大平台建设为重点提升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强基础、创特色、建高峰”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能级,在理工科领域着力开展“五朵金花”(微电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量子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在文科领域重点打造“五大阵地”(城市社会治理、考古与文保、新海派文化、艺术技术、数字经济与管理)。

2F14D


本次会议下设三个分论坛,分别聚焦“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方式及路径”“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破‘五唯’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改革”议题。

44D79


第一个分论坛主题为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方式及路径。

东华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郑斐峰指出,高校要思考新文科建设如何在更大层面上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如何在文科领域体现自身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持续地在新背景、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作用。

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刘淑妍指出,新文科建设要坚持“全校办文科”,不仅是文科人谈文科,还要以文科牵引理工科发展。深入思考主流文科和理工科的新文科建设方向在哪儿,交叉领域未来3-5年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在哪儿,以及可持续性如何,引导新文科交叉研究和主流考核评价体系相适应。

安徽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方大春认为,新文科应同时与传统学科和新兴领域进行融合,但基本原则都是对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要。新文科的建设不能依靠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来带动,文科学科要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主动引导文科和理工科的融合。


第二个分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

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靳玉英认为,智库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目前智库主要面临着小而散、退出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充分等问题。目前上海财经大学已开展有益探索,如成立交叉科学研究院,促进管科、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经济学相融合;召开决策咨询工作会议,形成相应文件;学校专门配备50个名额,在职称晋升和岗位评定中为决策咨询人员单独建立序列;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将决策咨询成果与科研论文、科研获奖同等对待;建立智库领军人才培养和团队支持计划。

上海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汪建进一步聚焦高校智库发展路径问题,他指出,高校智库建设过程中会面临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是怎么样做好需求对接,尤其是为了建设国家高端智库,如何在全国发出上大声音;二是智库实体化建设的困境,人、房、财之间的协调问题不解决,智库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安徽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桑青松分享了安徽师范大学在推进科研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相关成果,他指出,文科教育必须要依靠文科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都需要新文科。新文科要突破小文科思维,构建大文科的格局。既要传承传统又要融合创新,实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统一。既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又要彰显文科性质,在新文科建设中突出文科自身的中心地位。

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柴斌锋指出,高校智库应区别于政府、党校等单位的智库,需要注意其定位问题。对于双非院校,必须与地方建设需求和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相结合,积累一定社会资源之后,才能够开展社会服务。


第三个分论坛主题为破“五唯”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改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科处处长蒋明敏总结了三个分论坛主题的相关关系,第一个主题围绕学科交叉融合,是文科的定位问题;第二个主题关于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是文科的使命担当问题;上述两个主题的问题都会体现在第三个主题中,即破“五唯”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改革问题。

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佘远富指出,面对新的教育评价改革,我们要处理好论文“唯”与“不唯”的边界问题、怎么建立新的科学评价体系问题、怎么解决统一考核和分类评价体系的关系问题、怎么解决科研指标和科研绩效的关系问题。新办法并非全盘否定论文评价体系,但是要做到既不会影响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又不能违背上级文件的精神。

浙江工业大学社科处处长蓝汉林分享了在新的教育评价方法背景下浙江工业大学的一些有益探索,浙江工业大学以成果报奖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论文、著作等成果要素为基础,打通项目与论文、著作等要素之间的管理壁垒,提升科研项目执行绩效能力,凝聚大团队、产出大成果,最终构建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新的科研激励评价机制。

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立彬认为,国家层面要破除“五唯”的核心原因是为了破除论文数量带来的虚假繁荣现象,长三角在新文科、智库建设和教育评价改革方面要做出榜样,要率先思考、拿出方案,要走在全国前列。在新的评价体系推进方面,要遵循立德树人的原则,坚持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目标导向的观点。

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人文社科处处长曾军提出,新文科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和把握:一是新时代,新文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二是新理论,新文科要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是新范式,新文科要主动迎接新技术革命对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新文科的建设目标是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培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家,所以新文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研创新,而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系统化的学科建设,最终要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新文科的建设路径应是强化面对现实的问题导向、强化文科引领的文理交叉协同、强化新文科新基建的建设。曾处长表示,本次论坛围绕“新文科、新评价、新发展”开展,紧扣新时代教育发展大计,各位与会领导专家传经送宝,积极分享社科工作中的有益探索,深入探究新文科建设实践以及新文科发展规划与机制,共商新时代、新文科的人才培养,共同探索新时代文科建设的道路,这不仅增进了长三角高校校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实现论坛“共鸣、共情、共识”的初衷,也为将来长三角高校开展更加密切的协同合作,助推长三角社科处长联盟早日成立做出重要的贡献。

8F639


(徐畅思  供稿)


上一条:“十年·厚积薄发”—— 上海会展研究院建院十周年院庆纪念学术沙龙 圆满举行
下一条:上海大学文科科研机构工作汇报会议举行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