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GIS引入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学术研讨活动

创建时间 2011/05/31  夏明宇   浏览次数:   返回

 
5月27日,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吕康娟副教授在文学院A602进行了主题为"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区域空间经济问题研究"的讲座,此次学术探讨作为上海大学跨学科 "社会文化地理研究" 课题的重要活动,由文学院曾军教授主持,来自文学院、悉尼工商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影视学院、《上海大学学报》等多位老师也参加,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吕康娟老师就空间信息科学的内容和目前国内的发展状况做了简介。GIS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各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吕康娟老师以自己的研究实践为例,介绍GIS的特点及其应用心得,从而对社会文化地理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持。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将"空间"纳入到地理科学研究维度,通过"空间矩阵"可对研究城市空间的产业经济、空间贸易、经济密度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持。GIS具有存储、分析和展示数据、整合不同空间数据的作用,经过学界将这一方法论在其他社会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应用,目前能够解决统计学中研究对象在空间中的分布状态及地域关联性等问题。
 
首先是GIS系统在空间相关问题中的应用。主要解决邻近空间的影响模式分析和展示空间与空间的关系。目前这种方法在时间维度的全国空间变迁和地域横向维度的空间对比中应用得较广泛。针对在搜集相关属性数据空白或不全的问题,吕康娟老师介绍了"空间插值法",即根据到已有数值区域推算和划分数值空缺区域,得到有关区域的属性值。这种方法在研究那些破坏行政区划的空间(如城乡结合部)的问题时很有帮助。探索性空间的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对象的空间分布和关系,吕康娟老师以实例展示了GIS在区域产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而空间回归模型则因为消除了空间误差,比传统回归模型有更高的精度。
 
吕康娟谈到城市平台中产学研联盟平台的建设,推动力来自产业集聚效应的溢出。体现在需要梳理出知识与产业生产、需求之间,企业与高校专家之间清晰的服务链条,增强平台的溢出效应。各位老师从自身学科角度提出了GIS的扩展应用问题。如分析文化产业的影响时,在GIS的空间建模中,选择哪些特征、指标作为变量(影响因素)后会导致结果的变化?由于文化的难度量性和偶然性等特点,就会增加变量选择上的难度。在获取物质数据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技术性的手段,加入人文学科所关注的却不好量化的"人"和"文化"的因素,继而从学理、实证层面解决社会文化地理面临的问题。最后就学科融合与分工等问题来自各学院的老师都有了进一步的共识。
 

文学院 

上一条:我校2部作品入选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受表彰
下一条:《上海大学文科论文奖励方案》(修订版)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