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系列报道

创建时间 2010/03/11  夏明宇   浏览次数:   返回

 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与《文汇报》联合推出"两会•民生关注"栏目
 
2010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与《文汇报》联合推出"两会·民生关注"栏目,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张文宏、金桥、张军、李康研究员,利用中心的调查数据,分别就当前上海家庭最关心的就业、医疗、养老、居住和社会安全等五大领域的民生问题进行了深入严谨的解读,为破解民生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报道分别刊登在《文汇报》两会专刊1月27日第5版、1月28日第3版,1月29日第3版、1月30日第3版、1月31日第3版。
 
我校学者参加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举行的工作交流会
 
2010年3月11日,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上海财大豪生大酒店举行了调查工作交流会。作为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的负责人,我校李友梅教授、张海东教授参加了交流会并做交流发言。来自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其他各分中心的专家学者10余人进行了交流发言。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参加了交流会,在听取了大家的交流发言后,胡延照副市长对各分中心的前期工作给予肯定,并就今后的调研工作进行了指导并提出了期望。
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是由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联合上海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组建的调查研究机构。该中心围绕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展开调研,以期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更好地"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为上海市的决策咨询提供服务。作为上海社会调查中心的分中心,我校已经承担了《2009上海民生调查》、《上海居委会自治能力研究》等两项咨询课题。其中,民生调查项目已经完成,居委会自治能力研究项目正在有序进行。
 
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与《文汇报》合作调查全国两会热点问题
 
两会期间,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与《文汇报》合作开办"全国两会·上海调查"栏目,就两会热点问题对上海市民进行了电话调查。调查主题包括世博、收入分配、医疗改革、反腐败等问题。上海大学副校长、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任李友梅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研究员张文宏教授、刘玉照教授、肖瑛教授等分别就上述热点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就上海世博问题,李友梅教授认为,即将开幕的上海世博会无疑是2010年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为重要的一次盛事。在全球尚未摆脱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上海举办这样一届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旨在展示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世博会,其承载的意义就更加特别。上海世博会将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次精彩对话。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城市生活越来越成为人类一种主导性的生活样式。人们在享受现代城市生活的同时也发现,城市其实还是易于发生各种社会问题的所在。当下全世界致力于解决的人类文明面临的方方面面问题,都和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问题还源于城市。上海世博会彰显主办者对以城市生活为代表的人类生活前景的深刻关切,展示全世界谋求共同改进人类城市生活的最新成就,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描画蓝图。在这一意义上,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意味深远。作为普通市民,正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本届世博会给生活带来的福祉。在筹备期间,人们已经在城市建设、居住环境、交通出行、市民文明意识等方面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变化。这与主办者通过世博会改变民生的主导思想密不可分。上述数据告诉我们,主办者的良苦用心和美好愿望即将实现。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将为上海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针对收入分配问题,张文宏教授分析指出:从本次调查的数据可以发现,接近六成的被访者认为近几年的收入有所增加(包括认为收入增加支出也增加的被访者),说明经济发展的成果使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对自己目前收入感到"不满意"的比例明显高于"满意"的比例,认为目前的收入分配现状"不合理者"明显多于"合理者"。部分行业比如房地产、金融证券和电力、石油等垄断性行业与其他竞争性行业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不同阶层之间特别是垄断性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现象越来越明显。不同行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人们的理想收入与现实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可能是造成市民对自己收入不满意或认为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的原因。 因此,应当调整目前的国民分配格局,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加强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垄断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等的收入监管,使收入差距控制在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内,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调节社会财富在各个行业和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分配比例,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实际收入与期望收入的差距缩小,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针对医疗制度改革,刘玉照教授认为, 医疗问题,目前已经成为所有中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看病贵、看病难",已经成为绝大部分社会成员,甚至包括高收入群体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而且是一道结构性难题。首先是公共医疗供给的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国卫生总费用的绝对数每年都在上升,但政府预算的公共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却逐年减少。按照中国社科院的统计,1978年-2005年,我们城市的总人口增加了226%,但是,我们的医疗卫生院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我们的病床数只增加了65%,医护人员只增加了81%。同样的情况,在广大农村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 其次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拥有大量优质医疗资源的三甲医院基本集中于大城市的中心区域;农村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县城和少数中心乡镇。面对医疗市场的高度统一,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不但要与高收入群体一样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而且为了看病,他们甚至还要比位居城市中心地带的高收入群体支付更高的、额外的交通、住宿等费用。广大的农民则更是难以负担。 根据我们的最新调查,对于医疗,老百姓最大的期望还是降低费用,解决看病贵的问题。这次公立医院改革后,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将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同时,政府将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这将有助于药品价格的合理调整,切实减轻老百姓的药费负担。当然,随着各种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当患者看病花的不再是自己的钱而是"公家"的钱时,还要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作为患者的需求方。否则,也会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最终受害的还是社会大众。
针对反腐败问题,肖瑛教授在分析中指出:调查显示公权力腐败是当前中国民众最为关心的重大政治和社会问题之一。 民众之所以严重关注公权力腐败问题,是因为腐败不是一个孤立现象,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公德培育的最大毒瘤,从根本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毋庸置疑,党和政府近年来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制定了很多的反腐法纪,揪出了一大批贪官污吏,但腐败现象还没有根本扭转。调查显示,民众对于已有的反腐成果和反腐措施不尽满意,期望加强防腐反腐的制度建设。公权力腐败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历史性难题,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腐败现象。虽然各个国家腐败的程度和形态不太一致,但其根本症结是共同的,即公权力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凡腐败程度较低的国家,在防腐反腐方面的制度设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约束公权力。因此,只要我们下定决心防腐反腐,积极借鉴各国各地区在防腐反腐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度改革和建设,就一定能够达到遏制公权力腐败频发和日益严重的目的。比如,允许公民对公权力部门和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建立公职人员私人财产申报和全社会公示制度;实行银行账户实名制和现金管理制度,防止权钱交易。
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上一条:管理学院赵炎副教授与欧洲学者合作项目日前获批
下一条:我校承担国务院法制办委托课题正式启动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