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百优”获得者——访肖清和博士

创建时间 2011/10/20  夏明宇   浏览次数:   返回

        从放牛娃到"百优"获得者———访文学院历史系教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肖清和
                                                                           记者许思源殷黎娟
                                                     (转载自《上海大学报》2011年10月17日
            
        日前,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共批准98篇学位论文为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我校文学院历史系教师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1580-1722)》榜上有名。肖清和是目前我校文科教师中第一位"百优"获得者。对于获得的这个荣誉,肖清和说,"责任大于荣耀,鞭策大于褒扬。"
       肖清和1980年出生在安徽潜山的一个小山村,在他8岁那年,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多亏一位医生资助了20元,才为爷爷办了丧事。小升初考试他取得了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但因家里付不起学费而一筹莫展。同龄人都去新学校上学了,而他只能边放牛边找书看。那年秋天,他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第二年春天,在改嫁的母亲的努力下,他终于重返学校。1999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2003年,以优异成绩免试攻读该系研究生,2005年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
       大四时,肖清和选修了孙尚扬教授的《宗教社会学》,便深深着迷于从社会学视角研究宗教,本科毕业论文即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徐光启皈依过程的。之后数年,他不断思考,若从宗教社会学角度研究明清天主教,情况又会如何?于是,在博士论文中他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肖清和告诉记者:"从群体的角度研究历史,不是我的独创,但是从群体的角度研究明清天主教,却是本文希望提出来的。"论文的写作并非一帆风顺。"明清宗教方面的资料很少,而且很多都是德语、拉丁语、葡萄牙语等语种,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语言上困难很大。而且这方面欧美学者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想要创新很难,二三十年内我们很难与之比肩,所以更要迎难而上。"肖清和谈到。
      "当然,做这篇博士论文是件难事儿,但绝不是件苦事儿。胡适曾说过,历史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可以让你想象、让你打扮。比如,假如我是李九标,我真的能做到‘等功名于浮云,视举子业为弁髦’吗?别人这样称赞他时,他有什么样的心情?在他心里,他是不是一直想得到功名,谋取一官半职后衣锦还乡?"肖清和告诉记者,"在撰写论文时,正是这些想象,常常使他在搜集、整理枯燥无趣的资料时,突然感到它们温情脉脉、生动跌宕起来。"
       这篇博士论文不但在学术意义上打开了明清天主教研究的新视野,弥补了现有研究的缺陷,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当今中国基督教问题依旧存在,教会与宗教管理部门时有摩擦,基督教徒要进行聚会,而管理部门要求他们登记、获批后方可举行。 我们很希望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适应,从而实现本土化。明清天主教则为基督教的本土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明清不少儒家士大夫成为基督徒,甚至一些如徐光启这样的位居高位者也受洗入教。明清天主教是外来信仰、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相融合的典范。通过研究这段历史或许能够以古鉴今。"针对论文的现实意义,肖清和娓娓道来。
       2009年,肖清和主持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绝徼同文’到‘西学中源’:明清知识分子对待西学态度之流变及其影响。"2010年,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初儒家基督徒思想、信仰与人际网络研究"与上海晨光人才"宗教本土化与国家控制:清代中后期的天主教研究"。 今年1月,肖清和被文学院评为最佳新人奖。接下来,肖清和打算用博士论文获得的专项资金主持"儒家基督徒研究:历史、思想与文献"项目,并已加入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主持的《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与台湾中原大学曾庆豹教授主持的《汉语基督教经典文库集成》的研究团队。科研虽繁重,但肖清和依旧很重视本科生教学。他说,"这学期上《西方基督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两门课。要把专业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我还要在教学上多多学习和积累经验。"
       在肖清和博客上有这样一段话:"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当今社会,节奏加快,诱惑很多,很多人贪图省力,急功近利。"肖清和说,"文科研究建立在大量文献基础上,是需要积累的。若想要做出一篇有深度、厚度、传承度、有生命力的著作,就必须得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采访手记
      肖清和是我校青年教师的一个缩影,是近年来历史系引进的优秀青年教师之一。尽管他们背景不同,但都以其智慧的思考,探索科学的真理,探求人性的真谛,追寻人生的意义。丰富的学识、严谨开拓的独立思考以及刚正不阿的人格操守构成了学者的一种独特魅力。身为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他们身上宝贵的品质。同样,学校也应为优秀青年教师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师生齐力,方能加速上海大学"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建设的脚步。
     (文学院 宣传部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条:徐建融教授担任上海浦东中国画画院院长
下一条:我校1项课题获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立项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