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6月17、18日,"亚洲现代思想计划讨论会──2011年东亚批判刊物上海会工作坊",于上海大学新校区乐乎新楼二楼会议室召开,来自日本、韩国、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多位学者,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分别讨论了以"亚洲思想"为核心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历史的,又有当下的,尤其是对于"亚洲"范围内部的历史进程中的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回应。会议分为四场,以地域进行划分。
第一场讨论的是韩国与日本地区的思想状况,白永瑞、池上善彦先生分别从各自本国的角度讨论我们如何来探索东亚自己的思想资源,以便从长久以来形成的理论、思想上的"西方中心主义"中脱离出来,形成自己的思想主体,同时,池上先生从现实入手,通过分析这次日本大地震中出现的"买盐"这一现象进入到思想领域中的批评,也引起了大家的热烈回应;
第二场为冲绳、东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地区,魏月萍、潘婉明先生进入历史,为与会者讲述了作为历史马来西亚共产党的隐匿与存在,以及以此为前提的今天的马共的历史诠释与知识生产,从这一角度来对今天的历史生产机制的意识形态性进行分析批判。柯思仁先生则以《想象马来亚,操演多元文化:1950年代的新加坡华文知识界》为题,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入手,认为 "多元性",应该是强调各族文化所具有的特质并非竞争关系,而是在多元种族的社会现实中平等共处,并通过互动来创造属于未来的马来亚文化;
第三场为港、台、大陆专场。罗永生先生从香港七十年代的"回归叙述"入手,将其与九十年代的"回归"过程进行比较,认为两者间只是稀薄的继承关系,并因此遮蔽和产生了香港"被动回归"后的许多问题;赵刚先生则以台湾知名左翼作家陈映真的作品为对象,以台湾为思想场域,讨论了前殖民地、第三世界、传统、自身状态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第四场为综合讨论以及关于工作坊未来的组织工作。与会者认为需要把各地的知识网络链接起来,将大家正在进行的工作能够形成一个相互支持、协助的多层次链接。汇聚的焦点摆在「亚洲现代思想」,这里的「现代」不具规范性是操作性的历史时间概念,范围大致上是从十九世纪末至今;「亚洲」基本上是空间上的相对概念,承继的是亚非拉的是第三世界主义的想象;「思想」意味着对历史进程中对于现实的具体思考与响应,根植于思想者与社会的立体关系,包括支撑着思想的精神、心境与情感的内在动力,与历史政治社会。
【亚洲现代思想计划】最基本的工作在于:1) 重新整理、抢救逐渐流失中的资料,2) 编纂重要的思想相关文本,3) 以各种亚洲语言(含英文)出版、翻译上述重要思想资源在区域与世界范围内流通;在以上的基础下,希望未来能够推动研究与知识再生产的工作,乃至于能够形成跨国比较研究团队。(文化研究系)